30年來,王福春在狹小的車廂里記錄下時代的變遷,高鐵開通後,《火機車借款車上的中國人》中的影像正漸漸成為歷史
  □ 本報評票貼論員 付小為
  春節臨近,身在異鄉的游子紛紛收拾起行囊,踏上中谷製冰機返鄉之旅。
  就在此時,你可能還在超市、商場,為親人選購禮物;或者,你已經整裝上路,擠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又或者,你剛剛經歷完春運大潮,正與家人歡聚交談。無論現在的你處在哪種狀態,正烤肉是千千萬萬個這樣的“你”,共同的回家的願望、踏上歸途的行動,構成了春運這幅宏大的拼圖。放在時代的巨幕下,每個個體構成的圖畫與故事,都折射出一個時代,乃至人類永恆的特征。
  永恆的親情
  過年,回家,在路上,不需要什麼理由,也不必多做解釋,它是常態,是慣例。在即將結束的一年與即將開始的新的一年間的一個裝潢空檔,我們調整節奏、放慢腳步。春節期間,回家,與家人團圓,是最重要的主題。
  對於很多工作、生活在外的人來說,一年最大的期盼,就是春節。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僅有的幾天里,他們才能真的放下手中的一切回到父母身邊,和親人吃吃飯、說說話。雖然常年在外生活,該習慣的、該適應的也都習慣了、適應了,但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思念,從來沒有減少。哪怕通訊、網絡技術發展了,講電話、打手機、視頻聊天都不在話下,也不能替代面對面的相見,情感的直接觸碰。
  如果純粹用經濟、成本去計算過年回幾天家的“投入”,基本不會認為這是划算的。然而,有限的時間、有限的溝通、擁擠的旅途,放在情感的天平上,並不能相提並論。血脈相連、情感牽掛,在迫切的回家的心情下,任何的投入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這種至親之間、家人之間的,最純粹、本能的相互聯繫的衝動,在千百年的春節傳統里延續、加深。事實上,這份以血脈親情為基礎的感情,也可以拉到全人類的視角之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都能找到屬於他們的親人相聚的日子。應當說,正是這份永恆不變的情感,讓人類得以在這座星球繁衍生息。
  火車代表變化的速度
  不管什麼年代,過年回家是不變的主題,但旅途上的故事,卻隨著時代的改變,不斷跳轉著畫面。一組題為《火車上的中國人》的圖片,記錄下了鏡頭下的變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過去,綠皮火車走進了歷史相冊。現在,乘坐著動車、高鐵返鄉的人可能無法想象,就在十多年前,坐火車回家不僅僅是一趟旅途。在那個時候,在地圖上任意兩點間穿行,都需要付出動輒十幾小時,甚至幾天、大幾天的時間。於是,與綠皮車有關的記憶,同時也是“以車為家”的記憶。坐上沒有太多班次選擇的火車,做好漫長時程的準備,剩下的,就是要自在地、像在家一樣的在火車上“生活”幾天。這不止包括容易想到的吃、喝、拉、撒,還包括自備板凳、地毯、木架,當座椅也好,睡覺也好,無拘無束。
  如今,火車開得越來越快,點對點的距離無形中越拉越近。對於很多人而言,坐火車回家真正地回歸到了旅途。看一看窗外的風景、聽一聽手機里的音樂、翻一翻手中的雜誌,最多在車上吃一頓飯,就到家了。
  時代表情寫在歸鄉者臉上
  時代在變,火車在變,坐火車的人也在變。
  作為大眾交通工具,火車以其最大的承載量,容納了不同領域的人。而不同時代的,代表不同人群的個體,無論從他們的穿著打扮、佩物掛飾,還是表情、動作里,也都可以讀出一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個人的大致特征。
  改革初期,單調、一致的服飾之外,幾塊手錶、幾個“大波浪”,就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上世紀90年代,“大哥大”一度作為財富和流行指標而存在。人們略帶拘謹的表情下,不時流露和迸發出對新生活的躍躍欲試。面對突如其來的抓拍而神情失色,在開放的公共空間卻自在自得。在一年又一年往複的旅途上,一些當年、當季的時髦髮型、高檔物品,都可以看作那個時代的小小縮影。人們會為新生事物吃驚,但又很快地學會習慣並接納,甚至模仿。
  現在,硬要用某個物品、髮式將人歸類已經有些困難。我們生活得更加自在,表情更加自信自足。追求個性、自由選擇,而不是統一在一種顏色、一個品牌之下。緊跟流行沒有錯,走另類也可以。人群越來越細分,選擇越來越多元,我們彼此尊重,但未必完全認同、理解。
  越來越近也越來越遠
  無論你去向哪裡,回家的時間確實在縮短。必須承認,雖然春運是痛苦的,人流往來熙熙攘攘並不好受,但相較於以往,回家是越來越容易的。
  猶如一年一度的遷徙,方向從城市到農村,過去的數十年,這樣的軌跡沒有改變。甚至伴隨開放阻滯的一點點打開,這條軌跡的脈絡在一點點加重。每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條春季輸出、冬季歸來的曲線運動中。
  雖然城鄉之間的在途時間在縮短,但返鄉的路途並沒有縮短。要逐夢、要更好的生活、要生存,就要背井離鄉,這樣的情況並沒有改變。某種程度上,行走得愈遠、回鄉之路愈艱難,也意味著城鄉發展距離拉得愈大。
  代際在變化中難以溝通
  為了那份真摯的情感而回家,回到家裡卻無言以對,很多兩代人,陷於類似的苦惱中。為什麼不能好好陪家人說說話?與其說這是情感的淡漠,不如說這是時代的無奈。
  或許,從踏出家門遠行的那刻起,橫亘在兩代人間的溝壑就在一點點撕裂。從鄉村進入城市,在高速發展的大時代中輾轉跌宕,學會怎麼一個人生活,怎麼在無依無靠的環境下處理紛繁複雜的各類問題。當下一代人經受住一次次的磨礪,終於能夠獨自面對城市裡的所有問題的時候,他(她)判斷、思考問題,甚至生活方式,已經與過去的自己截然不同。
  回家,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一份親情的牽掛。維繫其間的是情感,是回憶,而未必是當下。這個時候,傳統思維與現代思維的碰撞,對相互溝通的渴望,與交流無果間的衝撞,往往爆發出更多的失望。這種情況,在城鄉迴流間尤其明顯。  (原標題:歸家之路 濃縮國家社會變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84wmyu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