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瀕危的龍洞山溪鯢、劃分成小格子間的內燃機實驗室、50米高的石油天然氣鑽機……剛剛過去的周末,由成都商報組織的“實驗室之旅”第一趟行程出發,80多名報名市民分兩批,先後走進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西華大學組建的四川汽車關鍵零部件協同創新中心、位於西南石油大學的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成都理工大學共建)。
  千萬別以為他們只為科普而來,“我自己正在創業,希望從這些最優秀的實驗室中找到契合點,實現產學研合作。”一名市民表示,成都的這些尖端科研成果,不應總是“藏在深閨”,應適時拿出來“亮劍”。
  第一站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
  和幾百歲“神龜”親密接觸
  名片
  中國幾代科學家的智慧結晶———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館藏標本達10萬多號,幾乎覆蓋中國所有兩棲爬行動物種類,標本種類和數量居同領域全國第一、亞洲第二。標本館內的科普館占地660㎡,分為3個樓層,全面展示了兩棲爬行動物的形態結構、功能特征及生態學和行為學特征。
  上周六下午2時,近50名市民走進位於人民南路附近的這間科普館,小朋友驚奇地睜大眼睛,看著周圍或古怪或奇特的動物,不停地追問講解人員。
  在一個長“鬍子”的蛙面前,大家停住了。“這個叫峨眉髭蟾,大家很難見到,它是中國特有物種,但已處於瀕危狀態。”科普館工作人員介紹,雄髭蟾每年發情期時,上頜邊緣都會長出2~11枚黑色角質刺,用於與競爭者打鬥。當成功贏得配偶,產卵完成之後,這些角質刺會脫落,它們也開始了平靜的育兒過程。所以,這種長刺的蟾俗稱為“鬍子蛙”。
  在科普館二樓,最為引人註目的當屬一隻長約1.5米的海龜,足有幾百斤重,需要8個人才抬得動,其爪子就有小孩的腿那麼粗。這隻幾百歲的“神龜”是一隻棱皮龜,是科普館里年齡最大的物種。
  據科普館工作人員介紹,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是生態晴雨表,一個地方兩爬類動物逐漸減少,說明該地生態環境很可能在惡化。但是,目前兩爬動物的處境並不樂觀,不光上述棱皮龜可能滅絕,還有不少兩爬類物種事實上已經滅絕了。比如,中國特有產於雲南滇池的滇池蠑螈,就因人類活動、水體污染和外來物種入侵等原因,已近二十年未在野外發現,被認為已在野外滅絕。
  “聽了科普館的介紹,我更覺得保護動物勢在必行。”一位帶著兒子來參觀的媽媽用剛學到的知識說,據資料統計,已有20多種兩爬動物在野外滅絕,還有1000多種生存狀況不詳,其中部分物種也處在滅絕邊緣,“要留住這些寶貴財富,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第二站
  西華大學牽頭的“四川汽車關鍵零部件協同創新中心”
  創業老闆想在這裡找點靈感
  名片
  中心組建單位包括省內外汽車零部件研發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和實力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大型骨幹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以汽車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技術、清潔高效汽車發動機技術、汽車關鍵零部件設計及製造技術、汽車先進材料及工藝技術等四個研究方向為研究重點。
  中心實驗用房面積7500平方米,試驗場地更占到12000平方米。但在上周日下午的參觀中,最讓“旅行團”心動的,不是高大寬敞的工廠式實驗室,而是劃分成“格子間”的內燃機實驗室。因為這裡是校企合作的“重鎮”,很多企業研發新產品都從這裡起步。這讓想搞科技創業,正為合作項目找靈感的普通市民倍感興奮。
  “我們這裡共有7個內燃機台架,今天正在工作的兩個,都是企業正在進行的新產品研發。”小格子間的捲簾門一打開,被各種管線纏繞的“鋼鐵家伙”就出現在市民眼前。西華大學汽車交通實驗中心主任王永忠介紹說,這些“大家伙”都是企業為汽車發動機做“控制策略”的實驗,“雖然現在發動機都是電控的,但控製程序要經過大量實驗,才能算出如何控制最好。”他告訴市民,面前的這些裝備便宜的都要幾百萬元,貴的甚至要上千萬元。如果企業自己搞研發,3~5年為一個研發周期,過後這些設備就作廢了,很不划算,所以都會到西華大學來做。
  從上世紀90年代起,西華大學車輛相關專業就開始大範圍跟企業合作,如今已名聲在外。因為每家企業做實驗都需1~3個月,所以眼前這些內燃機台架的“檔期”也排得很滿,最遲都要提前3個月到半年預約。
  聽完介紹,市民羅先生很興奮———他正是一位搞科技創業的老闆,對機械、新能源等很感興趣,“就是希望從實驗室中找到契合點,找到雙贏的校企合作項目”。
  第三站
  西南石油大學和成都理工大學共建的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內最先進鑽頭
  令市民驚嘆
  名片
  該實驗室是我國油氣工業上游領域最早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學科方向設置最為完整的研究實體。實驗室緊密圍繞油氣勘探與開發的國家重大工程技術任務開展科學研究,“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在服務於國民需要、推動石油與天然氣科技進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檢查井口設備狀態……本次操作開始”,在鑽井模擬器實驗室,一個複雜的操作儀器前,是對鑽井平臺高仿真的畫面投影,隨著儀器智能提示“開始”,實驗室科研人員對著滿是複雜按鍵的儀器開始操作。
  “我們現在把鑽桿放到井下300米處”,伴隨著“實驗室之旅”成員們的驚嘆聲,畫面顯示出鑽桿向下深入地層的剖面圖。“等鑽桿快伸到井底時,就開鑽,通過鑽頭的力,就可以破壞油氣層的岩石……”一番講解過後,儀器突然出現急促的警報鳴笛聲,而畫面中,出現了令人意外的井噴。這是科研人員對於油氣開采現場事故的模擬,但幾下操作過後,發生“井噴”的事故井馬上被封住了。
  實驗室潘老師告訴大家,這套儀器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石油鑽井平臺模擬操作設備,是實驗室科研人員研發的。目前,這套設備在國內有極大的市場占有率,而大多數都購於西南石油大學。
  而最令參觀市民驚嘆的,還是石油天然氣工程實習基地中擺放的貨真價實的鑽頭。據介紹,這些三牙輪鑽頭是目前國內最為先進的一種。而生產這種鑽頭的技術,就來源於西南石油大學。
  “沒想到自己家鄉還有這樣走在世界前沿的油氣開采技術!”市民馮望雨激動地說。年過六旬的英義高在環保監測類實驗室工作了40餘年,他稱,隔行如隔山,“原來開采石油需要如此高含量的技術,原來這樣的技術就在成都”。
  成都商報記者 江浪莎 王垚 祝楚華
  攝影記者 王天志  (原標題:80餘市民踏上商報“實驗室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84wmyu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